客家人的抹草___魚針草

劉克襄

  • 選擇版型

    Gildan大眾版

  • 選擇顏色

    商品顏色 /

  • 售價
    420

買自己設計的作品相同圖檔10件(含)以上可享折扣
20件以上另有優惠, 請點估價試算


Gildan大眾版100%純棉T

 

*交貨日期:

一般件:7個工作天

急件:4個工作天

(以上皆不含假日)

 

*材質:100%環紡棉

*厚度:180克/平方米(每平方碼5.3oz)

預縮處理平紋針織布料

 

*細節:

- 2CM羅紋領

- 領圈及肩膀上帶壓肩條

- 雙針袖口及下擺折邊

- 提縫剪裁,避免中心折痕

 

 

採用數位印刷技術

不限件數,一件就能印

照片細膩完整呈現

件數 T恤顏色 印單面 印雙面
1~19件 白T $420 $570
1~19件 其他顏色的T $500 $700

* 10件以上打9折、全館任3件免運

 

*有顏色的T恤在印製前需要打一層白色的底墨,才能呈現印製圖檔,因此價格較白T高

 

*若印製圖檔沒有漸層或陰影,數量需求20件以上 -> 請參考團服估價試算

 

 


劉克襄作品區

閩南人的抹草___銳葉小槐花

閩南人的避邪植物 現代人重視靈性度日,以花卉、種籽和枝條等植物素材,提煉養身之精油,遂成為坊間的某一商業風潮。不少外來香草植物,在這個趨勢裡,更躍升為園藝花圃常見的植物。連過去快要被遺忘的某些本土植物,似乎也敗部復活了。 其實,以前在漢人世界和原住民部落,這些本土植物拿來做為避邪物件的還不少。常見者,諸如抹草、艾草、香茅、昌蒲、蘄艾、過山香和台灣澤蘭等,大家多少都有些熟識。個人則以為,抹草應是最耳熟能詳的一種。只是那等認識,嚴格說來,恐怕只知其一,箇中奧妙還有待更仔細的辨析。 且先淺談抹草的功能吧。抹草一詞,應是通俗的俚語。昔時,這等小灌木常和香茅並用。過去,鄉下人家外出,若不慎撞邪,被「煞到」,抑或者,被另一度空間的亡親故友「問到」,多半會以這兩樣藥草驅邪。通常,都是回家後,在澡盆裡放置這種藥草,藉以淨身,止煞除穢。有時外出,也會摘一抹草的葉片配戴於胸前。 敘及此,我轉而要提醒讀者了。這種抹草長什麼樣呢? 原來,它通常指的是一種蝶形花科,叫銳葉小槐花的灌木。在艋舺著名的青草巷,藥草店裡,這種植物盆栽到處可見,店主即名之為「抹草」,大談其趨吉避兇的民俗意義。晚近經濟不景氣,很多人怕被炒魷魚,不免買那麼百元的一小盆,放置在辦公室,期盼自己不是下一波的裁員對象。 走在這一區域的閩南巷弄,銳葉小槐花也到處可見,但知其中文學名者果真有限,皆以抹草泛稱。唯問及是否有摘葉片,放置於熱水裡,這等儀式?似乎沒人敢肯定。倒是有一習俗,用紅紙把七枚銳葉小槐花,加上少許鹽巴或米粒,包起來放在小孩子身上,避免驚到或沖煞。我也聽說,摘幾片葉子掛在胸口,亦有趨吉避兇的功能。我乃提供手繪草圖,印在T恤上,希望穿著者人人平安。

三腳柱__中部人的蕨菜

三腳柱,住在台灣東西部兩邊的住民,提到這種蕨類,應該都有相似的稔熟度。但若是兩邊相互討論,勢必相當有趣。因為同樣是三腳柱,竟是不同的蕨類。 花東地區提到的可能是瓦氏鳳尾蕨,多半生長在邊坡,潮溼而明亮的地方。中部一帶提到的卻是蕨菜,雖然生長的環境一樣明亮,卻是較為乾旱的草坡環境。 瓦氏鳳尾蕨晚近介紹頗多,大部份人也知悉花蓮的野菜黃昏市場經常可見,而且正在培育,或許日後會成為重要的蔬菜,一如過貓的普遍。但蕨菜就不一樣了,過去它曾經是台灣外銷日本的重要蕨類,但後來市場被大陸取代,再加上醫學證明跟胃癌有緊密關連,因而被我們刻意淡忘,如今淪為尋常野菜了。 西部的三腳柱,哪裡還有呢?個人所知,埔里鎮上還能邂逅。春夏時節,大清早的菜市場,經常便有鄉下農夫採摘野菜,擺在路邊的地攤販售。兔兒菜、枸杞葉、蚶殼草等應有盡有,三腳柱也是其中之一。 但我注意到,這些三腳柱的擺售方式,明顯地和其它野菜不一樣。其它野菜都是現成地,束成一把,青綠地橫擺在地面零售。唯有三腳柱,整把插在一個清淨的水桶裡。 這些略帶紫紅色澤的三腳柱,幾乎都是新鮮的嫩芽和長長的莖部。很清楚地告知著,採摘時分當在嫩芽盛發,長及二三十公分時,採集者適時地,從貼著地面的莖部折斷,收攏成堆。 有趣的是,為何放置在水桶裡呢?這個擺置方式就有大有學問,值得細究了。原來,三腳柱的處理,遠比其它可食蕨類或者野菜來得過程繁複。 通常,採摘回來後,熱水燙過,都得再用廚房的灰燼(昔時稱為「灰膚」),或者是外頭的草木灰,浸泡個二三天。這個過程可讓三腳柱除毛去澀,讓其莖柱保持彈性和光滑。明朝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生動而翔實地提及,「其莖嫩時采取,以灰湯煮去涎滑...」這個古老的飲食智慧,在台灣還繼續被流傳著。 唯現在要找灰膚和草木灰較為困難,有些人為求販售的省事和方便,轉而以鹼水取代。此種化學物的浸泡,效果和功能類似。經此過程,三腳柱再經水清淨,便可端到市場販售。購買者來到市場,也省去了這道再浸泡去澀的功夫。回家再簡單洗淨後,就能嚐試各種炒食,讓家人吃到一盤爽口脆嫩的野菜了。

三腳柱___中部人的蕨菜

三腳柱,住在台灣東西部兩邊的住民,提到這種蕨類,應該都有相似的稔熟度。但若是兩邊相互討論,勢必相當有趣。因為同樣是三腳柱,竟是不同的蕨類。 花東地區提到的可能是瓦氏鳳尾蕨,多半生長在邊坡,潮溼而明亮的地方。中部一帶提到的卻是蕨菜,雖然生長的環境一樣明亮,卻是較為乾旱的草坡環境。 瓦氏鳳尾蕨晚近介紹頗多,大部份人也知悉花蓮的野菜黃昏市場經常可見,而且正在培育,或許日後會成為重要的蔬菜,一如過貓的普遍。但蕨菜就不一樣了,過去它曾經是台灣外銷日本的重要蕨類,但後來市場被大陸取代,再加上醫學證明跟胃癌有緊密關連,因而被我們刻意淡忘,如今淪為尋常野菜了。 西部的三腳柱,哪裡還有呢?個人所知,埔里鎮上還能邂逅。春夏時節,大清早的菜市場,經常便有鄉下農夫採摘野菜,擺在路邊的地攤販售。兔兒菜、枸杞葉、蚶殼草等應有盡有,三腳柱也是其中之一。 但我注意到,這些三腳柱的擺售方式,明顯地和其它野菜不一樣。其它野菜都是現成地,束成一把,青綠地橫擺在地面零售。唯有三腳柱,整把插在一個清淨的水桶裡。 這些略帶紫紅色澤的三腳柱,幾乎都是新鮮的嫩芽和長長的莖部。很清楚地告知著,採摘時分當在嫩芽盛發,長及二三十公分時,採集者適時地,從貼著地面的莖部折斷,收攏成堆。 有趣的是,為何放置在水桶裡呢?這個擺置方式就有大有學問,值得細究了。原來,三腳柱的處理,遠比其它可食蕨類或者野菜來得過程繁複。 通常,採摘回來後,熱水燙過,都得再用廚房的灰燼(昔時稱為「灰膚」),或者是外頭的草木灰,浸泡個二三天。這個過程可讓三腳柱除毛去澀,讓其莖柱保持彈性和光滑。明朝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生動而翔實地提及,「其莖嫩時采取,以灰湯煮去涎滑...」這個古老的飲食智慧,在台灣還繼續被流傳著。 唯現在要找灰膚和草木灰較為困難,有些人為求販售的省事和方便,轉而以鹼水取代。此種化學物的浸泡,效果和功能類似。經此過程,三腳柱再經水清淨,便可端到市場販售。購買者來到市場,也省去了這道再浸泡去澀的功夫。回家再簡單洗淨後,就能嚐試各種炒食,讓家人吃到一盤爽口脆嫩的野菜了。


立即前往DIY
not diy